【编者导读】今年全国遭遇雾霾天数创52年来最高记录,由于雾霾各地医院的呼吸疾病门诊量有明显的增加。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也多次表示出空气污染对民众健康影响的担忧,并提出雾霾天的增加与肺癌发病率的增加有直接关系。
资料显示,在过去30年里,我国肺癌死亡率上升了465%,发病率每年增长26.9%,肺癌已代替肝癌成为我国首位恶性肿瘤死亡原因。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25年中国新增肺癌患者将达到100万人,成为世界第一肺癌大国。
肺癌有几个高危因素,五类人应特别警惕肺癌侵袭:
1、吸烟和被动吸烟者。患肺癌与吸烟密切相关,长期吸烟者中肺癌的患病率较不吸烟者增加10-20倍。此外,在不吸烟却罹患肺癌的患者中,25%是被动吸烟者。被动吸烟所吸进的有害物质往往比主动吸烟更厉害。而吸烟者年龄越小、吸烟量越大、烟龄越长,就越危险,其中,女性吸烟者发生肺癌的危险是男性的2倍。
2、有肿瘤家族史者:曾有研究者将直系亲属有肺癌的患者和没有肺癌家族史的患者分成两组,前者患病几率是后者的2倍。而研究显示,肺癌的遗传性在女性身上表现得更为明显。临床经验表明,家族中有患其他肿瘤的人,其罹患肺癌的风险也比没有肿瘤家族史的人要高。
3、接触有害化学物质者:近年来,大气污染日趋严重,人们越来越多地和有害化学物质“亲密接触”,肺癌也随之高发。
4、有结核病史者:临床经验表明,不少陈旧的肺结核病灶,日后会成为肺癌的温床。有的患者早年曾患肺结核,后来发现结节逐渐增大,最终病理诊断为瘢痕癌。
5、精神压力大者:过度紧张或精神遭受重创的人,往往在一段时间内处于应激状态,此时人体的免疫功能低下,疾病会乘虚而入。
据统计,近八成肺癌患者发现时已是晚期。诊断偏晚,是肺癌患者整体生存率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日常生活中应尽量避免致肺癌因素,每年定期体检,及早筛查干预。
肺癌之所以难以发现,是因为肺癌早期症状常较轻微,甚至可无任何不适。而肺癌是否出现症状与肺癌发生时生长的部位相关,如果肿瘤生长在支气管,可在疾病的早期出现咳嗽、痰中带血、胸闷等症状。如果肺癌发生在肺脏的周边,靠近胸膜,则会在较早期引起胸痛、胸闷等不适症状而引起注意;然而如果肺癌发生的部位是肺的实质部位,远离支气管和肺胸膜,往往在肿瘤出现转移或局部产生压迫时才会出现症状,病人引起警觉和发现时往往较为晚期。
一般来说,肺癌有以下的早期症状—:
1、咳嗽。肿瘤如果生长在支气管肺组织上,可能会引起刺激性咳嗽。
2、低热。肿瘤堵住支气管后,往往有阻塞性肺叶存在,且程度不一,轻者仅有低热,重者则有高热。
3、胸部胀痛。早期肺癌胸痛较轻,主要表现为闷痛、隐痛,部位不一定。如胀痛持续发生则说明癌症有累及胸膜的可能。
4、痰血。肿瘤导致毛细血管破损时可能会有少量出血,往往与痰混合在一起。很多肺癌病人就是因痰血而被发现的。
虽然每年工作单位都会组织体检,但仍有很多人不能及早检查出肺癌。现在医院承接的健康体检一般是适应广泛人群的常规体检,而不是专门的查癌体检。大多数单位组织的体检中,对肺癌的筛查只依赖胸片,1至2厘米以下的肿瘤胸片基本上看不出来。如果只照正位胸片,心影后方和后肋膈角的病变就看不见;即使照了正位和侧位胸片,纵膈内的病变也经常看不见。而一般1000元以下的体检不会包括CT,而肺癌早期筛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低剂量螺旋CT。所以建议高危人群至少一年一次胸部低剂量螺旋CT。
早期肺癌多无明显症状,导致肺癌患者确诊时往往已达中晚期,治疗花费大而效果不佳。因此,对肺癌高危人群进行筛查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体检方式,与X光片相比,用CT筛查肺癌更为有效。低剂量螺旋CT能够早期发现更多的可以治愈的早期肺癌患者。
早期研究发现,利用X线胸片和支气管镜进行肺癌筛查未能取得预期效果。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新一代CT分辨率的提高,则有机会发现更小的肺部结节,目前,低剂量螺旋CT检查已成为肺癌筛查和早期诊断最常用的工具。
与普通胸部X线相比,胸部CT在发现肺部小结节病变方面更加灵敏。国际早期肺癌行动计划研究发现,CT检出肺内小结节的能力是普通X线胸片的10倍,发现期肺癌是胸片的6倍。而且CT检查无创、快捷,放射剂量仅为3.3毫伏,相当于一个人全年自然环境放射总量。而且随着技术进步,CT检查的放射剂量有可能进一步降低。
国际早期肺癌行动计划的研究结果显示,低剂量螺旋CT在年度体检时发现的肺癌85%为临床A期肺癌,筛查发现的早期肺癌手术治疗后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而2011年公布的美国国家肺癌筛查实验结果显示,相比X线胸片,应用低剂量螺旋CT扫描筛查肺癌可使肺癌的死亡率降低20%,这相当于所有因乳腺癌死亡的患者人数。
低剂量螺旋CT筛查发现的肺癌多数为无临床症状的早期周围型肺癌,而中心型肺癌在疾病早期即可出现刺激性咳嗽或血丝痰,甚至咯血等呼吸道症状。对此类患者,利用痰液薄层液基细胞学技术和纤维支气管镜,尤其是荧光内镜技术进行早期诊断就显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