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干啥事都爱找熟人,“托人看病”可算生活中“最需要用上熟人”的地方了。《生命时报》曾联合搜狐网健康频道调查发现,53.3%的人曾为看病找过熟人,18.2%的人次次都找,仅有13.65%的人从不托人。
患者忙着托人,医生很无奈。调查显示,40%的医生每周至少有一次被熟人找看病,七成医生对此厌烦。据我们调查,找熟人看病不外乎下面几种心态。
1、嫌排队麻烦
不少大医院挂号难,许多人彻夜排队都一号难求。尽管各地医院都开设预约挂号,但不少患者弄不明白,不愿尝试。
2、看病就要看专家
希望找到最权威的专家,少费周折。
3、社会信任度下降
人们不相信医生能尽职尽责地给自己看病,生怕遭遇过度检查、开大处方等。找朋友的朋友看病,心里踏实。归根结底,托熟人看病就是图个心理安慰。
看病找熟人其实是走捷径、漠视规则、损人不利己的行为。7月10日,我们在浙大一院随机采访了10位患者,其中7位对托人看病表示反感。不少患者直接被熟人带来看病,延长了其他人的等待时间。一位医生告诉记者,他每天有20%的号是熟人“加塞”,在知名老专家那里,这一比例更高。这一现象不利于社会公平,损害了绝大多数患者的利益。
其实,找熟人看病效果不一定好。家住杭州市小营巷社区的小陈背上长了个瘤,就近去浙大一院,被诊断为脂肪瘤。本打算在这里做手术,但他母亲不放心,要他去一家有熟人的医院再看看。结果小陈在那家肿瘤医院重新检查,加上做手术、换药、拆线,天天折腾好几趟,很辛苦。
“找熟人完全没必要,因为在一家整体实力较强的医院里,绝大多数高年资医生的业务能力、医德医风都很好。”浙大一院的尉医生认为:“医者不自医。医生会因为情感因素,干扰诊疗思维;在用药上会想办法找便宜药替代。”
怎样彻底解决看病找熟人的风气,让绝大多数患者都能享受同等的医疗资源呢?
首先需要医疗管理部门继续推进医疗体系改革,让患者找不找熟人效果一样。
其次,医院要加强管理。如果门诊病人中有关系户,那医院的管理可能存在瑕疵。医院还要落实分诊制、首诊负责制、投诉待岗制等,切实改善患者的就医难题。
最后,患者要善于利用这些制度,维护好自身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