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广泛宣传麻风知识,消除人们对麻风的误解,改善麻风病人的生活待遇,促进消灭麻风病事业的发展,世界卫生组织决定将每年1月最后一个星期天定为“世界防治麻风病日”。
麻风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病变在皮肤和周围神经。临床表现为麻木性皮肤损害,神经粗大,严重者甚至肢端残废。
麻风病的潜伏期长,一般2至5年,有的甚至在10年以上。麻风病的早期症状有:皮肤出现红斑、浅色斑等各种皮疹,常伴有麻木,干燥闭汗,外周神经粗大。
麻风病可防、可治、不可怕,麻风病远没有艾滋病、结核病等疾病对人类的危害性大。首先,麻风杆菌对外界的抵抗力相对较弱,因而其传染能力相对较低;其次,绝大多数人对麻风杆菌具有特异性免疫力,即使感染也不引起发病;一旦被传染,只要早发现早治疗,绝大多数病人可治愈。
治疗麻风病的方法是用多种药物联合化疗,只要坚持规律服药,少菌型病人服药6个月、多菌型病人服药2年后,除少数耐药麻风病人外,均可治愈。
在麻风病高流行区,要避免皮肤外伤,从事手足容易外伤的工种时,应戴手套、穿防护鞋。房屋要保持通风、宽敞和光线充足,减少麻风杆菌感染的机会。与麻风病人长期接触的家属,应每年主动接受健康检查,一旦出现可疑麻风症状,立即找专业医生诊治。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已基本控制麻风病的发展,但要想消灭它,还需多方面的努力,包括全民的配合。